你我必須多多體諒那些明知僱用他們的汽車公司因為沒有新穎量產貨色可資炫耀,而不得不製作一些窺探未來的作品(即是概念車)以求在車展大出風頭的未來學家。
有些概念車實際上是即將推出的量產型號隔著一層薄紗事先張揚的幌子。由於量產型號的開發期長又長,你儘可在正式發表新車之前十二個月砍掉它的車門後視鏡,再裝上一套閃閃發光的24吋輪圈,一部所謂概念車便算大功告成。不過有些概念車卻嘗試超越當前的時代精神,致力令有關品牌的設計手法成為坊間熱話,向全世界宣示他們已經準備好成就未來。
2000年底特律車展開幕時,這個未來肯定不可能太美好,因為福特就是在那一屆底特律車展發表了這部24-7 Wagon(考慮到Hummer H2和凌志SC也是在同一屆底特律車展亮相,當時的車壇亦難言一片光明)。24-7 Wagon是以Focus為基礎的三件概念作品之一,三者的開發目的在於宣揚福特未來的產品線將會充斥大量共用同一Y型平台的型號。這三件概念作分別是一款pickup、一款轎跑和這個界乎SUV和旅行車的跨界嘗試。
覺得這副造型有點平板嗎?嗯,其實這個正是他們的用意。福特當時指出未來的大趨勢之一,是強調車輛的網絡功能和技術性能,外形會變成買家不再那麼在意的因素。縱使退一萬步來說,福特這番推測都可謂大錯特錯。因為再怎樣不講究外形也好,大家始終希望在停車場上輕易分辨出哪一部車是自己的,至少在汽車懂得自動自發來到主人面前之前都有此需要。
無論如何,技術才是這部概念車的精彩之處。譬如「唇膏型鏡頭」車門鏡,在20年之後便遍地開花。車廂的網路連線(電郵、衛星導航、天氣情報更新,諸如此類)和許多操縱功能皆採用語音控制,就連儀表上的駕駛情報也可以簡簡單單喊一聲更改顯示方式。福特很自豪地表示他們的語音識別系統不但懂得六種語言(英、德、法、意、西、日),還聽得懂多種方言和口音,真是厲害。
可惜福特從來沒有表露或暗示24-7 Wagon有機會投產。如果那時候的汽車媒體目光比較遠大,情況也許會大為不同吧。你以為福特在短短兩年之後推出軟似麥芽糖的Fusion,會是出於純粹巧合嗎?這款車非常枯燥乏味,測量加速的單位不是時間,而是瞌睡次數。Fusion也是一件跨界作品,只是所跨的是生與死之間的模糊境界。不過,福特呀福特,如果你們今天有意生產24-7 Wagone,我們也許有興趣啊!但電郵功能就免了吧,因為大家已經不需要更多查閱電郵的管道。
Sam Burnet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