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MW i4<br/>似油,是電 - DRIVES - TopGear

ADVERTISEMENT

DRIVES

BMW i4
似油,是電

Top Gear Team Published: 03 八月 2022

油改電就是不對味?先開過i4我們再來聊聊。

最近有關電動車的討論,除了里程到底能不能跑出合乎原廠測試的里程數據之外,網路上最熱烈的攻防可能就是專用開發還是油電共生的平台基礎,似乎許多人只鍾情於前者而會於後者有諸多挑剔。而經過我輩多次試駕各種不同的電動車後,我覺得用樹大必有枯枝或是歹竹也會出好筍這兩句話或許可以大概詮釋這之間的一些優劣高下。

國內市場對於電動車某種程度上算是經營的相對積極,加上海外原廠的快速更新進度,我們也算在很短的時間裡體驗到電動車的一次世代交替,例如第一波的如EQC、E-Tron或是平價Kona等油改電,到今年幾台包含如iX等重要角色的純種電氣平台的專屬車款,但基於模組化底盤的設計包容度,接下來你會看到更多的油電共生車款,這些車認真說來同樣算在第二世代,但會以你我相對熟悉的既有車款形態呈現。

i4就是油電共生的最好示範,算算它與4GC兩者一前一後間隔不到一年的發表時間點,回推開發階段想必是有共同進行引擎與電動版本之間相對應的規劃。因此你可以注意到i4還是輕輕鬆鬆地塞進一副80kWh的電池模組以及最多兩具馬達。至於我們這次試駕的後驅單馬達eDrive 40車型,基於車頭空間保留傳統散熱與風扇系統在最前方,後方則為電機控制以及結構強化連桿等架構,也就沒有特別花心思收拾出純電車特有的「Frunk」前行李廂空間,這點稍稍比同屬油電共生的瑞典那位SUV小將差一點誠意,不過i4依然維持與4GC相同470-1290公升的後廂空間,我想對於大多數i4的使用者來說也還是很夠用才是。

雖然是頭不擅高轉的寶馬,但起步寸勁還是帶來別具樂趣與紮實加速體感的全新回饋。

雖然對於寧靜發動已經不會感到太意外,但是坐在BMW車裡沒聽到幾聲引擎喘氣聲還是有點怪怪的,但在車上最直接的新體驗就是那套iDrive 8帶來的視覺觀感。新的圖像介面看起來好像有點簡單,不過也流露出一點點陌生感,快速的用旋鈕或手指上下左右去拉動一遍,倒也注意到這項介面其實更接近於大家生活中的平板電腦或手機的操作邏輯,很適合一開始靜下心研究一輪之後把自己最常用的功能在首頁建立快速捷徑,這樣日常使用會方便不少,否則認真來說內部的功能提示沒搞熟的話,想找個東西都會有點麻煩;另外空調系統現在整合到觸控介面中,因此實體介面就只剩下音量、警示燈幾個簡單按鍵以及iDrive旋鈕介面區,雖然一開始覺得整個控台變得有點落寞,但多看一段時間後就會開始感受到12.3吋儀錶與14.9吋中控雙界面形成的一體曲面螢幕的優美弧線,數位儀錶雖然還是屬於色彩組合比較簡單的安排,但可以調整三種顯示畫面加上幾種資訊的切換,整個資訊閱讀與視覺豐富感確實比過去好上不少。

一半曲線極簡,一半注重傳統。
藍色標註。

在前座待了一陣子之後,其實隱隱約約會感受到坐姿跟以往寶馬家族還是有一點差異,我想主因還是在於電池包讓車艙底板抬高的關係,按照習慣的標準座資來調整後,整體坐姿其實還是保持寶馬家的低乘坐重心感,但也發覺大腿與方向盤的間距有稍微縮短,有點卡手,但只調高方向盤後又覺得肩膀需要常出力。經過一番細微調整後,我想把座高與方向盤同時適度調高一點就會獲得理想的解決,同時也獲得更順暢的腿部伸展角度,這樣駕馭氣息雖然淡了一點,卻更適合於日常駕車的理想坐姿。至於後座,底板高度帶來的影響比較明顯,成年男生可能都會覺得憋腳了點。

我對於雙馬達狂暴加速已經逐漸退燒,既快且順又能多跑一些風景點的大電力單馬達反倒更得我心頭喜好。

99%的電池容量但行車電腦第一時間告訴我它只能跑300公里,似乎跟廠方宣稱500公里起跳的續航里程有點出入?不過當我經過一段高速公路移動到基隆探訪一下重新整建的漁港大樓時,行車電腦又馬上告訴我它還可以跑個350公里之多,看來i4的計算邏輯也屬於即時浮動的那種邏輯,很容易隨著即時駕駛方式或路況而有變動,看來EQS那種與油車更類似以最大里程逐步倒數的計算方式是目前電車圈的少數民族,不過總之,電動車的電量消耗速度與駕駛習慣比油車還要呈正相關變化,最後我這天開出一度電5公里的總成績。

而在動態表現上,我想BMW算是相當仔細地按照寶馬自家特性來進行i4的整體動態反應,而且在馬達的特性催化下,有時候你會在i4上感受到比燃油寶馬更加活潑,甚至帶有一點痴狂的動態狠勁。i4 40雖然重逾兩噸,但那具340匹/43.8公斤米的後驅單馬達可一點也不是溫文儒雅的類型,急加速的反應的確充分展現電動車的瞬間彈射特性,我特別喜歡它在快速或高速公路上超車的反應,油門開度加大一點點,就可以從原本的滑行變成蛙撲彈跳而出,輕輕鬆鬆畫出一個順暢的超車曲線。不過呢,i4似乎也比較著重在瞬間爆發力,中後段的加速明顯平淡不少,因此我反倒不太喜歡總是油門到底的拉抬車速,而是多利用油門行程的前2/3,讓每次的加速都發揮馬達前段爆發力與穩定的中段加速組合出一種非常暢快有勁的體感過程,充沛的扭力配上i4相對敏銳的車尾動態,再加上特調音效系統發出截至目前最近似於引擎排氣聲浪的效果,開起來可說是相當有趣,而且更能帶來非常直覺的駕駛體感。而台灣引進的車款也統一以優惠價加碼Racing Package,電子阻尼可變避震器加上後軸負重考量而標配的氣壓系統,開起來兼具質感又別具駕駛趣味的感受,的確讓i4有截然不同於既有寶馬跑房車的樂趣存在,而且整體購買成本其實也相對划算許多,除非你真的很沉迷於雙馬達,否則我想後驅單馬達的i4,其實相對值得入主,不過我倒希望總代理能多提供一個維持運動底盤設定但不強制升級M系列外觀的選項,讓i本身的特色能在路上多發揚光大。

 

 

定住一半油門,你會發現比全油門有趣。

 

<規格表>

車型名稱 BMW i4 eDrive 40
電池容量 83.9kWh(額定)
動力型式 單馬達
馬力 340hp
扭力 43.8kgm
傳動配置 RR
變速系統 單速
車重 2050kg
0~100km/h加速 5.7秒
續航里程 493-590km(WLTP)
極速 250km/h
建議售價 255萬元起

註:國內販售之i4統一選配Racing package,選配優惠價為14萬元。

FB: https://www.facebook.com/TopGearTaiwanCar
YT: https://www.youtube.com/channel/UC846SasKQgZoHI87KEOnuzQ

相關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