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駕馭的動作都像在挑釁,你敢跟我一起瘋嗎?敢,那就來啊…..
Words:Jason Yeh,Pictures:Lin。
抵達約定的集合地點時,Elva已放下拖車正要開去加油,但過沒三分鐘就回來了,心想這加油速度也太快,我問了工作人員,他連忙說:不、不、不,是前方已開始下雨,要趕緊將車子再放回拖車躲雨,哦…..,難道說是老天爺忌妒我們可以試駕如此帥又帶點瘋的車,但已入寶山豈能空手而歸?
如果你看了TG雜誌No.071期(9月號)的專題報導,這可是全球獨家啊,能夠湊齊無頂三巨頭Ferrari Monza SP1、McLaren Elva及Aston Martin V12 Speedster著實令人羨煞不已,雖然三款車各自宣稱的概念皆有所不同,但異曲同工,均著眼於造比超跑更激勵人心且難以取代的感官體驗,只是畢竟它們仍屬於街車,為了讓車主每次出門不至於如臨大敵全副武裝(全罩安全帽),各自使用不同技術來抑制氣流的影響,其中就屬Elva使用的AAMS系統最有創意,車頭內部設置氣流通道,並搭配一塊升降式活動擋板,在車速超過48km/h後自動升起,藉此造就一個高度150mm的隱形氣流泡泡,據原廠聲稱車速120km/h之內仍可以讓駕駛與乘客清晰聽見彼此對話,但是……,如果你看過上述的試駕影片,其實那環境並不如想像來的美妙,這時前方若有一塊擋風玻璃應該會舒服許多……。
加裝前擋的Elva就是因應買家需求而生,不過這看似簡單的工程在出身F1賽車的工程師眼中,事情絕非只有加裝一塊擋風玻璃這麼簡單,固定玻璃的骨架及重量會讓既有的車身剛性、前後配重及懸吊設定跟著改變,且AAMS拿掉後整個空氣力學效應也不一樣了,意謂底盤設定與空氣力學的測試工作必須重新再來過一遍,搞清楚這點後再來看前擋版Elva,會發現整個車頭鈑件、前擋風玻璃的碳纖維骨架都是特別開發的專屬零件,即便最後的結果是整車重量比標準版多出20公斤,這樣的投入會不會過於吹毛求疵?或許每家車廠的作法不盡相同,但至少麥拉倫做了,而且對買家而言,追求的不就是這樣的態度及獨特性嗎……。
近距離看著Elva,即便這次多了一塊前擋風玻璃,但體態跟比例依舊勻稱,凹凸有致的曲線讓整部車的視覺張力極度濃烈,處處更可以察覺空氣力學的痕跡,如前葉子板兩側上方的碳纖維排氣葉、車門前方的氣流導引孔及隱藏在內部的通道,這些設計皆著眼於減少空氣阻力並提供最佳散熱效能。此外,與前擋配合的周邊功能一應俱全,雨滴感應功能與清潔噴頭的雨刷及空調加熱除霧並沒有缺席,車身塗裝更採用MSO Bespoke客製化的Intensify式樣,其Kilo Grey車色到了車尾開始讓碳纖維編織紋路逐漸顯露出來,車側下方的紅色Accent Red烤漆拉線(選配)匴是神來一筆,具有畫龍點睛之效。
縮身跌進輕薄的碳纖桶椅,車上有選配六點安全帶,還好標準的三點式伸縮安全帶仍有保留,不必每次上車都得喀、喀、喀的一一扣上,此時環顧整個座艙仍有點不太真實,但也因為有前擋,安全帽就免了,遽聞購入Elva的車主都會收到兩頂廠方設計的專屬安全帽,車上也提供擺設安全帽的位置,一頂擺在座位後方的活動艙蓋內,另一頂則放置於乘客座地板(均配有專屬提袋)。兩張座椅以Carmine胭脂紅與Caviar魚子醬黑搭配而成的Ultrafabric複合材質包覆(MSO選配),具備防潑水及抗UV功能。至於中央的長方形娛樂通訊控制螢幕裡頭最吸引我的就是VDC甩尾模式,之前在羅馬試駕720S時已領教過它的魅力,但你知道的,這顆按鈕就像伊甸園的蘋果,咬下去的代價不是人人可以承受的了,畢竟這部車加上許多MSO選配項目後,身價已來到130,000,000元之譜(冷汗直冒),而我暫時並未有下半輩子只能跟Elva長相廝守的打算,所以……。
性能方面,Elva沿用來自McLaren Senna的底盤及動力架構已非秘密,但因為少了車頂、擋風玻璃和側窗,整體重量又減輕約50~75kg,動力更採用取自Senna GTR的4.0升V8雙渦輪增壓引擎,最大馬力輸出達815匹,零至百公里加速只需2.8秒,甚至零到兩百公里加速亦只要6.8秒,光是數字就已經戰力滿點,加上更純粹、熱情的駕馭氛圍,又怎能讓時光繼續蹉跎,按下Statr鈕將Elva喚醒的同時,後頭那具麥家V8渦輪引擎的雄渾低鳴已蓄勢待發。
隨著油門加深,伴隨著四面八方而來的轟然聲響與猛烈推力,方向盤及油門的一舉一動也變得更加敏感,背部及屁股的神經彷彿已搭上全車的避震器感應器線路,路面回饋清晰到即便壓過一顆小石頭都有感覺,此時隨著氣流拍打臉孔的呼嘯聲,加上那套由鎳合鋼及鈦合金製成的排氣系統,兩個朝上的出氣口在突破7,000rpm高轉速域的金屬嘯聲,雖然不斷誘惑著我去探索速度極限,但就如前面提到的,這麼高的身價且還開在一般公路上,壓力山大是必然的,但所謂不入虎穴焉得虎子,若畏畏縮縮的那不如直接下車回家吧。
首次嘗試著以高速鑽進彎心時,那極度輕盈的身手令我精神為之一振,畢竟車重不到1,200kg,轉向手感更如熱刀切奶油,隨之而來的出彎加速力道既充沛又飽滿,好一個Elva。前方出現一段小直線,左手挑動退檔撥片並加深油門的瞬間,加速過程猶如時空跳躍,雖然我沒真正體驗過何謂時空跳躍,但看過科幻電影的朋友應該可以想像那種感覺,天啊!這車除了輕快,每一個細微動作都像是慢動作般深深烙印在腦海之中,讓我更加期待每一次的收油與再加速。
面對變數頗多的公路,煞車是值得關注的另一個重點,無須暖身就能提供踏感線性且咬合力強到感覺可以定竿的力道,在試駕半途突然又下起雨來,此時也只能試著加速逃離雨區,說時遲那時快,高速拐過一個彎角的瞬間,巷口忽然冒出一部車,你知道的,郊區很多民眾的開車習慣都是直接先督出車頭再看路口有沒有車的,這時直覺反射動作就是重踩煞車,隨之帶起一陣揚塵並轉頭怒視的同時,餘光亦察覺到後頭的導流板已迅速轉為空氣煞車模式,或許就一般公路的車速確實很難判斷其展現的效益,但就我過去在賽道上試駕幾款麥拉倫的經驗,高速入彎前的重煞車並配合尾翼豎直,確實可以抑制重心前移的情況,讓車身動態更為穩定。
雖然剛才我的白眼已經翻到後腦勺,但作為路人眼中的麥拉倫車主,風度還是要顧的,試著放慢節奏,這時有更多餘裕來觀察車子回饋的諸多訊息,我發現這車的下盤比預期更舒適,高低速都帶有一股韌性,畢竟麥拉倫自家的RaceActive Chassis Control II主動液壓懸吊已博得相當高的評價,全無傳統避震器之弊,下盤之柔韌將硬字視為無物,每次總給人如老樹盤根緊咬地面之感,操駕功力果然非凡……。
老實說在這條略顯繁忙的海岸線上,我並沒有太多機會可以領教它的真正實力,加上所到之處都是路人及遊客注目的焦點,讓我們在試車及拍攝時需更加小心,例如我們好不容易得到一個空檔正在拍攝動態照片時,後頭卻冒出一台速克達猛追,透過後視鏡我發現是應該車迷吧,拿著手機一直拍,這時攝影阿加透過無線電開始碎念這樣不行啦,畫面中老是出現那台速克達,此時只有向這位熱情的朋友說聲抱歉,我優雅的伸出左手連退兩檔,引擎發出碰碰兩聲後以高亢且渾厚的音浪甩開一切叨擾。
短短幾個小時下來,或許我對Elva的了解還不算深,不過信心已非常足,勇於嘗試以更深的角度切進彎心,這車的手感及性能真是無懈可擊,愈是刁鑽曲折的道路愈是更加扣人心弦,那股凌厲速度與刺激感讓駕駛者情不自禁的真心全意投入,一部讓人一試即動情的車壇極品,直到收工還車的那一刻,我突然感覺氣力盡失,整個人都空了……。
它是一部可以帶著你挑戰物理及生理極限的速度機器,那種刻骨銘心的刺激感受讓你猶如駕著F14戰機完成任務的阿湯哥,是的,Elva就是這樣的一部車,雖然它只給我短短幾個小時,但已刷新腦海中的感官刺激指數新高,我很懷疑在未來是否還有其他車款能超越這項紀錄……。
為何稱為Elva ?
名稱來自1964年McLaren創辦人Bruce McLaren打造的Elva M1A賽車,而Elva的名字取自法文elle va(英文she goes),當時這款車主要為參加Canadian Sports Car Grand Prix賽事(Can-Am賽事前身)而製作,使用該款車出賽的車手在1967至1971年間連續五次奪得冠軍。
規格表
車型名稱 | McLaren Elva |
引擎型式 | V8雙渦輪增壓 |
引擎排氣量 | 3,994c.c. |
馬力輸出 | 815hp/7,250rpm |
扭力輸出 | 81.6kgm/5,500rpm |
傳動配置 | MR中置後驅 |
變速系統 | 7速自手排 |
車重 | 1200kg以內 |
0-100km/h | 2.8秒 |
極速 | 340km/h |
建議售價 | 110,000,000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