買車,終究離不開花多少錢以及在花費中獲得多少東西,以下是有吃有拿還可以再打包菜尾的選擇。
Octavia對於台灣消費者想必都不陌生,從首任總代理將品牌導入時就列為一大主力車款,也成為引起國內旅行車風氣的鼻祖之一,當然大家也都知道他有位盛名在外的兄弟,但是在自身定位區分明確的幫助下,Octavia以及Skoda的經營之路也算是越走越廣。
第四代新車的體型又再拉大了點,已經到準4.7米等級,認真來看已經到了傳統中偏大的車型定位,但同樣得力於廠方的魔術空間規劃,以我入座後依然有些餘裕後座空間以及640公升的尾廂容量,跟隔壁老蟒站在一起可能在帳面數字上沒有甚麼拚面,但實際在車裡溜來晃去的體感到是相去不遠,對於需要一些空間,但又不希望持有太大體型車款造成日常困擾的買主來說,這或許是一個更易用的組合方案,當然,兩者中間或多或少會有一些例如座椅厚實度等等在不盡相同的車格設計中所出現的一些舒適品質差距。
當然,那套數位化座艙也挺讓人感到驚喜,從Scala開始的V型控台架構,算是維持一種前衛與保守之間的平衡點。比較多的層次與用料堆疊,配上數位介面的簡化控制,讓Octavia介乎於一個相對居中的狀態,不會顯得老氣橫秋,也不會因為完全追求設計感的造型但無法應用較好的物料搭配而出現的廉價感,細條式的亮面鍍鉻處理倒是很有古法貴族風味,然後排檔座後方最常用的杯架,比較沒花心思重新編排位置,還是維持以往小尺寸底座以及硬質塑料周邊,從這點可以看出品牌的成本運用還是有一定程度的受限,這時轉頭看看老蟒,也許架構因為產品世代的確有點歲月的洗禮,但總體的安排都還是相當到位。